文汇智库 李崟:让更多“穿着运动衣的外交家”用体育讲好精彩的中国故事

时间: 2024-04-15 15:27:00 |   作者: hth平台

发布日期:2024-04-15 15:27:00

  体育作为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在增强国际社会凝聚力、缓和冲突、促进人类文明和谐等方面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2022年虎年新春,一场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盛会,在奥运史上刻下中国人的热情和努力,中国向世界各国传递了“一起向未来”的时代强音。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再一次表明,体育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场域,人类只有共同携手、团结合作,才能奏响和平、团结、进步的时代新乐章,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北京冬奥会既是一场全球体育盛会,也是一次重大主场外交活动。从冰雪竞技的奥运赛场,到运筹帷幄的大国外交舞台,中国向世界尽显宾至如归的亲和力、务实合作的行动力和团结进步的号召力。冬奥会“一起向未来”的口号,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的口号一脉相承,显示了中国推动奥林匹克运动发展,以体育促进世界更团结的梦想始终未曾改变。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随着我们国家迈向体育强国、融入全球体育格局的步伐不断加快,体育对外交往丰富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形式,也为其注入了强大的活力。近年来,在中俄、中美、中欧、中英、中法、中德等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中,体育均是重点合作领域。与此同时,体育已成为拓展全球“朋友圈”的重要载体。2022年北京冬奥会成功申办后,我国也加强与欧美冰雪强国的交流与合作,并与俄罗斯、法国、瑞士、英国、芬兰等国家签署了冬奥会合作备忘录,深化了与相关国际体育组织的交往与联络。此外,中国还致力于将体育发展的成果分享给世界,尤其是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体育人才援助。比如,上海体育学院就有一名志愿者作为我国第九批赴老挝的青年志愿者就任老挝国家男篮主教练,得到了习的关注。这也充分体现了国际体育援助已成为国家对外援助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各类大型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已成为开展“元首外交”的重要舞台。八年前的2014年2月习主席出席了俄罗斯索契冬奥会开幕式,这是中国国家元首首次出席在境外举办的大型国际体育赛事。此后的南京青奥会、北京国际田联世界田径锦标赛、武汉世界军人运动会等也都是“元首外交”乃至“主场外交”的成功案例,以体育为媒介,中国向世界展示了开放合作、共享发展成果的大国风范。

  回眸历史,体育始终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往来过程中最具亲和力的元素之一。51年前,以中美两国乒乓球队互访推动两国政府高层启动对话的“乒乓外交”,使两国跨越了横亘多年的屏障,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史性进程。在此后的50多年里,一代又一代中国体育人以不同的方式讲述“乒乓外交”的故事,通过体育助推国之交、民相亲,向世界展现开放自信、友善包容、和平发展的正能量和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当下,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的特殊时期,“一起向未来”是中国在冬奥会舞台上向全世界发出的携手共创未来的倡议。正如习主席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欢迎宴会上指出:“我们该弘扬奥林匹克运动精神,团结应对国际社会共同挑战。”

  《奥林匹克》中写道: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让体育为人类发展服务,从而打造一个更美好、更和平、尊重人类尊严的世界。在2021年7月举行的第138届国际奥委会会议上,百余年的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加入了“更团结”一词,以强调面对各种矛盾冲突和疫情全世界团结的重大意义,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高度契合。奥林匹克运动始终突出人文价值的发现与传承,体现了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在尊重文明多样性的同时,让不同的文明为人类守望相助、共生共荣贡献各自的价值。

  我们看到,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完全不同的雪花汇聚到北京,成为一朵人类的雪花,一朵共同的雪花”。在冬奥赛场上,各国运动员相互竞争又互相交流,创造理解、尊重、团结的友好氛围,将和平、友谊、进步的种子向四面八方播撒,把世界凝聚在一起。这样的精神也应该成为国与国之间的相处之道。

  体育不仅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践行者,也是中国全球治理智慧的传播者。“北京冬奥会将成为‘最绿色’的奥运会”。这是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小萨马兰奇对我国在绿色办奥上所作努力的感叹。从2008到2022年,从北京奥运会学习奥运标准,到北京冬奥会树立奥运标杆,世界首个“双奥之城”的诞生不仅展现了中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坚实步履,而且见证了我国绿色低碳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以及中国逐步成为全世界生态文明引领者的大国担当。

  当前,新冠大流行加速人类社会对地球命运和全球意识的认知升级,迫使人们严肃思考怎么样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繁荣进行理念和行动层面的调整。2014年出台的奥林匹克运动改革计划《奥林匹克2020议程》将可持续性作为3个核心议题之一,致力于促进区域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及奥运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是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2020议程》颁布后第一届从筹办之初就全面规划管理奥运遗产的奥运会。绿色办奥的生态底色是特定时代和历史坐标下“中国智慧”的展现,从科技赋能到遗产规划,从“水立方”到“冰立方”,在城市工业遗址建设全球首个永久奥运场馆并带动传统老工业区改造等创新案例,体现了对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传承及其在应对全球危机中的创新性发展。这种传承与发展不仅为全球生态危机之下的人类福祉提供了方案,也为奥林匹克运动倡导的可持续性议题贡献了新的思想内涵和人文价值,向世界传递了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为此,我们该用好奥运遗产,凸显历史传承和历史记忆,让青年一代在感受奥林匹克文化的同时铭记“奥运蓝”的来之不易,进一步促进年轻一代对地球命运的关心、中国传统智慧的认同、人类文明的传承。

  运动员被誉为“穿着运动衣的外交家”。在奥运舞台上大放异彩的中国运动员刷新着国际社会对中国人的印象,并因其“明星效应”而带动了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从2002年姚明在NBA的首秀,到前不久谷爱凌在北京冬奥会上的惊艳亮相,二十年的时间里世界与中国都发生了巨变,国际关系的内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政府之外的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交往中扮演的角色日益显著。在体育领域,在申办重大国际赛事等活动中政府依然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但是舞台搭建之后,运动员等非国家行为体就是主角,他们在某一种意义上构成了展现文化软实力最具感染力和亲和力的媒介。

  谷爱凌夺冠后说:“感谢美国和中国,体育可以团结所有人!”这很好地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而且还展现了一种更加包容和开放的世界观。所以从姚明到今天的谷爱凌、苏翊鸣,他们在竞技场上展现的形象及其背后的气质,其实折射的是时代的变迁和国家的发展。他们每个人,用自己的人生故事和独特气质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新的内容,也赋予了新的语态。所以,在全球化的今天,面向共创一个更美好的未来,我们要用好体育的共情力,加强对Z世代“明星”运动员的全球化推广,面向全球的青少年提升我国对外传播的亲和力与感染力。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创建最早的体育高等学府,上海体育学院坚持“国际上体”的发展的策略,大力推进国际化办学,与全球各地的知名高校建立了一批全方位、立体化的校际合作项目,是国家体育人文交流的重要参与者。比如,2018年11月16日,习主席在巴布亚新几内亚进行国事访问期间,视察了上海体育学院中国乒乓球学院巴布亚新几内亚培训中心,鼓励教练员和运动员作两国人民的友好使者。比如,去年上海体育学院在黄浦江畔的国际乒联博物馆参与上海纪念中美乒乓外交50周年系列活动,通过主题展陈列的珍贵照片和藏品,让人们在历史的回眸中获得对未来的启迪。

  面向未来,学校将积极引进世界顶尖体育大学、国际体育组织的优质资源,在积极履行大学国际交流功能的过程中,坚持服务国家体育对外交往的总体战略,发挥自身在体育人文交流中的作用,通过多元化的合作项目来拓展国际朋友圈,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依托学校具有深厚文化渊源和历史传统的国球和国术等学科平台,努力为“体育外交”增添新贡献,用好在全球学术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JSHS)期刊,努力讲好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的精彩故事。去年,上海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通过国际奥委会学术中心的认证,成为奥林匹克大家庭的一员,未来上体学子将拥有更为广阔的舞台参与全球体育事务,融入国际体育大家庭。我相信,“体育无疆界,银球结民心”一定会在新时代的大国外交中结出更多丰硕的果实。